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电商发展形势及对策

半月谈网 2021-01-04 14:43:04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增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农业电商是其中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但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价值的垂直领域之一。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迅速蔓延,各行各业发展受阻甚至被按下了“暂停键”。其间,农业电商在平稳经济、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电商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信息传递价值,有效缓解了农产品的滞销压力,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社会运行与经济发展注入了雪中送炭式的活力源泉;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为农业电商进行了一次全民教育,提升了我国民众对农业电商的认知度、接受度,加速了农业电商的发展。同时,反观新冠疫情对我国农业电商产业发展的影响,其也是一柄公正的“放大镜”,将各种问题聚焦于众。

纵观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多国疫情仍处于大范围流行阶段,且在英国、希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第二波疫情已经迅速卷土重来。国内方面,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民众生产生活逐步回归正常,但是仍面临着境外输入及疫情反弹的风险,疫情防控机制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我国农业电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电商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村软硬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农业电商市场规模持续增大,但市场占比仍旧较小。2019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975亿元,同比增长27%,而同期我国网络零售总额、农产品销售总额分别为10.63万亿元和1.86万亿元。要想更好地发掘农业电商产业所蕴含的能量价值,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就要直面挑战。

二、我国农业电商发展面临的挑战

1. 农业电商专业人才短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线上化”,农业电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同时,我国农业电商发展也面临着相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受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电商人才引进难度大并且流失率高,专业人才缺口大。据《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预计为217万人,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350万人。另一方面,农村网民基数相对较小,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仅占全国总网民的28.2%,加之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电商从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本地化农业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 

2. 农业电商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与早期电商行业“粗放型”的快速发展不同,农业电商更重要的是“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在线销售仍然存在着产销衔接不畅等问题,供应链价值传递效用大打折扣。一方面,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难以与电商企业高效对接;另一方面,在农产品运输环节,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面临着技术水平较低、冷库及产地预冷设备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监控追溯难度大、缺乏专项标准及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中冷联盟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冷库保有量约0.035立方米,远低于美国0.365立方米和日本的0.233立方米,说明我国冷链物流配套设施仍有很大的建设空间。此外,我国农产品原产地加工比例低,运输易损耗,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农产品上行流通的难度。

3. 我国农产品缺少品牌企业。我国农产品产量大且品种丰富,但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较低,《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显示,在100家入围参评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品牌价值超过百亿的占比不足30%。目前我国共有8000多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大多数都缺乏统一管控机制,品牌资源共用且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公地悲剧”时有发生,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消费者对该区域农产品的信任度。而同时,在当前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及安全。艾媒咨询《2020Q1中国农货电商市场研究》显示,有57.9%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在线农产品购买的首要因素为食品安全。

4. 农业电商空间发展不均衡。我国农业电商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差异明显。《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各省市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排名前三的是广东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分别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22%、13.4和12.3,而贵州、新疆、西藏等多个省市相应占比不足1%,呈现出很强的“长尾”特征。一方面,经济发达省市拥有更好的电商基础设施,农业电商发展拥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但是电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电商发展受阻。农业快速电商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区域均衡发展,打通优质农产品上行通道。

三、推动我国农业电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促进农业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一是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农业电商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式,重视实践经验的反馈,及时调整不足,形成理论、经验与专业技能的正向增强回路,同时注重农产品带货主播、短视频创作者等新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全产业链多层次人才网络。此外,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以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项目,构建农业电商相关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孵化器,培育优秀创业者,为初创企业提供一定的融资、技术及场地支持。二是注重人才的横向迁移和跨界交流。一方面鼓励其他垂直电商领域的人才向农业电商进行“横向迁移”,以发挥其自身在电商方面的专业优势,促进农业电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农业电商从业人员提供与不同领域优秀人才的交流机会,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专业潜能,以达到“1+1>2”的效果。

2. 加强农业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进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电商供应链进行系统性优化。一是切实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模式的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从而提高产地农产品与电商企业的衔接效率。二是加强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电商物流基础设施的效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冷链配送和集散中心的建设。三是加快农业电商供应链转型升级。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配送网络,从而减少配送时间并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时追踪产品状态,从而提高服务水平与顾客满意度。

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随着我国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及品牌形象。首先要加快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化建设,扫除内部阻碍,完善产品分类及监管体系,严格把控质量底线,提高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不断积累品牌价值。二是与头部品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VR直播等新渠道进行多元化产品营销,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了解升级为信任和偏好。此外,应注重提升农产品产地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溢价。

4. 制定农业电商发展战略规划。农业电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完善欠发达区地区电商基础设施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农业电商良性发展。一是各地区要从自身现实条件出发制定农业电商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打造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优质产品生态网络。二是重点构建农户、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可持续助农、强农合作生态,多级联动发展,共同促进我国优质农产品内循环流通网络。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围绕特色农产品进行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反向促进区域农业电商的发展。(李果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技术经济与战略管理系主任)

责任编辑: 孔德明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半月谈